日前闭幕的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设专篇布局生态文明建设,并提出了五个方面的目标要求,保护环境被列在其一。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今天在国新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编制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有关情况时也称,绿色发展是“十三五”规划的重中之重。
从“十一五”规划以来,我国在每次规划编制时,都把生态文明建设的很多重要内容纳入其中。“十二五”规划曾指出,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徐绍史在会上介绍,最近这些年,绿色发展逐步得到方方面面的重视。但现在存在的问题仍非常突出。一个是雾霾现象比较严重,去年161个城市的空气质量年均值达标率并不高。第二个是水资源的污染,在国控断面上污染的情况还是比较突出的。第三个是土壤的污染,特别是耕地。所以水、大气、土地的污染,是我们必须面对的。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辜胜阻今天在人民网发表文章称,当前环境承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线,实现绿色发展要发挥好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两只手的作用,特别要用好政府“有形之手”,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
对此,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方面,《建议》也做出了很多具体部署。
比如,在国家层面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发展绿色金融,设立绿色发展基金。
比如,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优化开发区域产业结构向高端高效发展,防治“城市病”,逐年减少建设用地增量。推动重点开发区域提高产业和人口集聚度。重点生态功能区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加大对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强化激励性补偿,建立横向和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整合设立一批国家公园。
《建议》提到,加强水生态保护,系统整治江河流域,连通江河湖库水系,开退耕还湿、退养还滩。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江河源头和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加强地质灾害防治。
《建议》还提出,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发挥国有林区林场在绿化国土中的带动作用。扩大退耕还林还草,加强草原保护。严禁移植天然大树进城。
《建议》还提到,以市县级行政区为单元,建立由空间规划、用途管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差异化绩效考核等构成的空间治理体系。
一直以来唯GDP的政绩观,催生了以高投入、高污染、高损耗为主要特征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也导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一系列矛盾。官员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是应对这种行为的一个对策,也是众多生态改革措施中的其中一项。
相比城市,乡镇比较突出的环境污染是生活垃圾和农药污染,对此,《建议》提到,坚持城乡环境治理并重,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统筹农村饮水安全、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推进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置。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还存在着增长方式粗放、资源环境代价过高的问题。在生产方式上呈现出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循环的特征。对此,《建议》提出,支持绿色清洁生产,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鼓励企业工艺技术装备更新改造。发展绿色金融,设立绿色发展基金。
在出行方面,《建议》提出,推进交通运输低碳发展,实行公共交通优先,加强轨道交通建设,鼓励自行车等绿色出行。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提高电动车产业化水平。
此外,在环境监督方面,《建议》提出,改革环境治理基础制度,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实时在线环境监控系统。健全环境信息公布制度。探索建立跨地区环保机构。开展环保督察巡视,严格环保执法。
外媒对于“十三五”规划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给予高度评价。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发表文章称,中国正在从高耗能、高污染的经济模式向清洁绿色的经济模式转变,这对环境保护和全球能源市场都有重大意义。
俄新社发表文章《中国共产党开启“生态社会”新时代》称,与之前的五年规划不同的是,“十三五”规划从社会与环境的需求出发考虑问题,而不再仅仅考虑国民生产总值。中国共产党在执政理念中引入了一种新的生态保护的价值观,选择采取其他方法保持经济增长,避免污染,摒弃了过去“一切从环境中索取”的粗放的发展模式。